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城市运营
  城镇化技术模式探讨广东省城镇化技
  关于联合共建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
  关于进一步规划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
  “国际商务休闲之都”南宁城市发展
  城镇化技术模式探讨广东省城镇化技
  锦州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园项目规划
  锦州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园招商政策
  锦州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园项目战略策
  锦州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园研究报告
  中非经贸城
  淄川服装城战略总体报告
  淄川服装城战略总体报告项目包装
  淄川服装城战略总体报告竞争战略
  憎城物流一
  憎城物流二
  憎城物流三
  资本运作
  “做局天下“盛通基金战略一
  “做局天下”盛通基金战略二
  李桂松对中国PE行业研判及投融资
  关于成立泛珠三角联合投资集团的建
  鄂尔多斯及阿康中心发展方略
  盛通投资集团股权结构调整设计方案
 
 
 
| 当然位置: 首页  > 城市运营  > 关于进一步规划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工作建议 > 正文
关于进一步规划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工作建议(讨论稿)

(作者:李桂松)   发布日期:2003/9/10
李桂松,双博士,是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崛起的见证者!曾担任国家政府公职,多家央企、国企高管,现担任东方国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京信中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泰汇银基金首席顾问。目前,由其主导操作管理和正在运营的有三只基金,分别为:200亿元的文化产业基金、200亿元的全球并购基金和2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其目标是打造中国PE行业第一品牌【访谈全部文字实录】 详 情 >


                                              关于进一步规划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
                                                     产业带的工作建议(讨论稿)

产生的缘由及背景
  (一)CEPA总体框架的签订、港珠澳大桥的即将启动,促使大珠三角概念初步形成,。为增强珠三角城市群国际竞争力,以及解决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就迫切需要对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进行发展规划,以此加强粤港澳优势互补及更紧密的合作。“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与长三角的竞争态势,整体竞争实力将大为增强。
  (二)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品配套能力比较强,珠江两岸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科技企业。2002年,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为8755.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4418亿元,分别占全省75%和94%。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50多家,在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广东就占了158家。广东在发展中形成了多个产业配套体系,不少行业在全国成了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主的高新产业带,显示出产业优化升级的走向。
   (三) 广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为相对发达的经济大省,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并已形成了国内最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规划落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格局过于分散、产业结构雷同、功能定位重复的问题,以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马路经济、诸候经济、笼子经济、分散经济相对明显,而先发优势与地缘优势明显减弱,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四)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 “排头兵”作用,并对广东的科技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逐步使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珠三角城市群考察时一再强调:“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区域发展或是产业发展,规划是龙头,规划是灵魂,广东要着眼全国、面向世界,起点要高,眼光要远,必须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谋划新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五)长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超前一步。从2001年开始,沪、苏、浙三省市每年召开由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参加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形成政府协商机制。2003年3月,三省市政府还分别签订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协定,规划和建设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产业分布格局。反观珠三角,相对于长三角对周边流域的影响,珠三角在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还不是太明显。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的发展,往往竞争多于合作,资源缺乏整合。现在,大珠三角启动,经济实力可与长三角有一比,影响力将日渐增强;周边省区也急于寻找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以求经济起飞。此刻,珠三角突破腹地狭小的掣肘,先扩大到“大珠三角”,再与周边省区共同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既有了需求,也有了可能。大珠三角洲经济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和周边各省(区)的经济都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带发展规划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是产业带与产业带的竞争。对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竞争固然在所难免,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问题,尤其是产业的规划与布局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有机疏散,各归其位,重新研究、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从而更好的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区域竞争力。
  (二)城市经济中的产业发展,是与城市基础、形态、功能定位,以及在周
边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过来,产业的发展体系、结构框架、发展重心及顺序等,也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类型、集聚与扩散能力、辐射范围等基本属性。因此,珠三角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群、实现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产业体系。
  (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面临加入WTO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规划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新趋势下,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
  (四)创造亮点,形成特色是现代城市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特色化的产业体系决定了特色化的城市形态。而这种城市形态一经形成和完善,就可以从区域分工和区际贸易中创造收益,并可加快产业成长,从而推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 中国城市化目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而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小城市不特。由于没有特色化专业产业体系的支持,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得不到完全的释放,连接国际、对接世界市场的金融、信息乃至整个城市体系就无法取得最大的效益。相应的,又由于中型城市缺乏带动区域内相关城市的杠杆和依托,无法实现产业集聚优势和全要素资源配置的最大效应,从而造成城市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五)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规划和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1、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五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3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1997-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116.7亿元增加到4699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9.02%迅速提高到20%。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从7.96%提高到26.1%,占全国出口额的49%.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占94%以上,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为全国的重要基地。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三个产业带之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全省的94%,占地工业总产值的22%,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一个重要区域。产业带内创新资源相对密集,集中有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个国家级和东莞、肇庆、江门3个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州、深圳和中山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41所高等院校、52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59个省级以上中点实验室,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的大学科技园。全省85%左右科技资源集中在这一地区。全省组建的18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135家落地在产业带内,占总数大75%,其中50家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46家在产业带内,占92%。此外,还吸引了一大批国内高校、研究院所和海外留学人员进来创新创业;3、珠三角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沿珠江两岸,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产生了一大批如惠州TCL、德赛、深圳华为、中兴通信、佛山科龙、美的、广州金鹏、南方高科、肇庆风华等的著名企业和自主品牌。

存在的问题与主要优势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1、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较低层次。珠三角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占2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专利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数的30.37%;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有77.3%的出品额是由为源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创造的; 2、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珠三角地区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但工业增加值、出口贸易增加值还不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缺乏,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仅为12%左右,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技术储备不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孵化器”刚刚起步,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寥寥无几;3、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仍然偏低,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5%的企业不到1/10;高新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4、整体协调与联合建设力度不够。地区以及园区间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企业规模偏小,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二)主要优势:1、区域优势:广东毗邻港澳台,紧接东南亚,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以及台湾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相当成功,借助港澳台的资金和信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粤港澳高科技发展区域和协作平台大有可为;2、外向带动优势: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的一大特色,广东的招商引资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在全国拥有相当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入驻广东,这为广东经济与国际接轨和在技术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形成自主产权的品牌创造了良好条件;3、珠江三角洲产业带优势:这里主导产业突出,簇群经济明显,产业带内创新资源相对密集,有6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两个国家级软件基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12个国家“863”成果转换基地;4、基础科技优势:广东全省有62所高校,69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8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一系列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基础设施也堪称国内一流;5、环境优势:广东有较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国营、民营、“三资”以及其他种类的经济成分,均适应并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形成了一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合力。可以预见,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历起步阶段的磨炼后,必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广东的目标是,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7300亿元。

地域规划范围与指导思想
   (一)地域规划范围。分三大圈层:第一,核心圈层。其范围主要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区以及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以及四会、高要,总面积41596平方公里;第二,大珠三角圈层。其范围主要包括粤港澳;第三,“泛珠三角经济区”圈层。其范围是与广东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相互联系密切的周边省市,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面积达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广东要逐步成为全国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重要指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在科技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加强政府宏观协调,树立大科技意识,努力构筑粤港澳大珠三角及周边省区泛珠三角的创新体系,改善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广东的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体制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整合资源实现产业带新的跨越,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聚集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国际竞争力。使广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主要目标与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主要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促进粤港澳大珠三角的大融合和整体产业布局有序、产业集群特色明显、聚集幅射效应明显增强;通过十年的努力,把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建设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火车头、亚洲高新技术聚散基地和经济增长的活跃区域;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将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样板工程”,和吸引世界资金、人才的“大磁场”。
规划方案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1、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对待产业带的发展规划;
  2、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和长远的眼光来明确产业带的性质定位与城市发展目标;
  3、必须正确处理产业带、产业链与园区的关系;
  4、必须加强专业园区集群经济的聚集效应;
  5、必须以专业化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培育大产业、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突出特色。以带状、块状经济为特色,以群体集聚发展的原则指导招商,利用产业自发聚集的特性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的连片植入;
  6、必须突出产业和园区的主体特征、符号和标识;
  7、必须注重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合作与发展布局,包括建立建立和完善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和大力实施专业化、产业化、基地化战略。把产业结构大同小异的综合性开发区分别转化为专业分工更细、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功能特色更鲜明、更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采取互补联动、优化群体结构的方式,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信息资源和管理软件共享,形成产业规模与产业特色;
  8、必须注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和发展模式。以产业协作为突破口,打造产业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解决过去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小园区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致命问题。在合理配置城市资源的同时解决城市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发展成为以产业化、工业化为依托的现代化新型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和小城市体系,在此基础上承接来自城市群,城市圈的辐射和带动,进而使城市带成为人力、资本、信息等资源配置的中心,取得城市化的最大效益;9、规划方案注重可操作性。规划方案分总体报告和专题报告,既要注重理论,又要联系实际;既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又要立足现实;既要整体规划、谋篇布局,又要注重园区特色规划和可操作性。

六、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李桂松(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省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策划家、经济学博士)
副  组  长:胡晓明(广东省涛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组      员:梁桂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黄炳贺(广东省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博士)
 梁  茹(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部长、博士)
 李春华(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梁哲源(华南经济技术产权交易中心部长、EMBA)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李桂松
2003-9-10

本文版权归(李桂松)所有,如有转载敬请注明本文地址

上一篇: 城镇化技术模式探讨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到底如何做
下一篇: 关于部、省、市联合共建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的报告
                          【联系我们】  【打印】 【返回】 【置顶
 
 
 


   
首 页 | 城市运营 | 资本运作 | PPT观看 | 李桂松简介 |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10-8888888 
联系地址:北京 
  -网站建设维护排名